个人信息

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
姓名: 谭小芳
领域: 企业战略  市场营销  运营管理  领导艺术 
地点: 北京 西城
签名: 谭老师助理:13733187876
官网www.jungle.org.cn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12896
  • 博客访问:73695875

专家文章

余彭年裸捐与企业家慈善观念 2011-07-26

  前言:

  余彭年是美国《时代》周刊2007年评出的“全球14大慈善家”之一,与他同时上榜的中国人只有李嘉诚。而2006年至2010年,他更是连续五次蝉联胡润中国慈善榜榜首,五年来累计捐款62亿元,被誉为中国最慷慨的慈善家。2010年4月,余彭年将自己剩余资产,总计32亿元悉数捐给其慈善基金会,并宣布所有财产将委托香港汇丰银行托管、监管,不继承、不变卖、不投资,全部用于慈善事业。由此,他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裸捐”第一人。

  12月23日,2009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揭晓。87岁高龄的彭年集团董事长余彭年获选为2009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社会公益奖获奖者。让余彭年获奖的理由很多,主办方央视给出的余彭年人围理由是:他是中国第一个专职慈善家。他向社会捐助30亿元人民币,他所倡导的让3万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的“光明行动”计划……

  说他专职并不为过。这位年过八旬的港商,已经数十载地热衷于公益事业。他将自己投资近20亿元兴建的深圳彭年广场和五星级深圳彭年酒店的经营所得永久性地捐献给中国科技、教育禾u社会福利事业,全部财产不留给后人。他所主导的“光阴行动”,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耗资5亿元人民币,陆续对内蒙古、西藏、甘肃、湖南、辽宁的白内障患者进行救治。存他的资助下,现在已经有3万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

  去年9月,在应邀参加“巴比”晚宴之前,余彭年更是公开表示,此次北京之行的目的,就是去充当“劝捐”的角色,劝富豪们都来做慈善。然而,在巴菲特和比尔·盖茨两位当事人了解中国的特殊国情后,都开始极力澄清并非为“劝捐”而来的情况下,余彭年此举无异于将自己一下子立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中。

  慈善观与企业家的财富观密不可分。“在巨大财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美国上世纪初工业巨子卡耐基这句话代表很多慈善企业家的信念。拼命挣钱,拼命省钱,拼命捐钱,这既可造福社会,得到尊重,又可防止子孙在得之太易的财富面前不思进取,甚至玩物丧志。大慈善家洛克菲勒等企业家族百年代代相传,与此不无关系。相反,多数中国企业家觉得,财富是自己的,当留给子孙。在实践与调研中,著名企管专家谭小芳老师也发现:大多数企业并不知道如何更有效地开展慈善活动,比如建立自己的个性化领域,制订捐赠策略,与企业经营有机结合,更多开展互利型慈善。

  慈善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体现,是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精神支柱。《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增强社会慈善意识”和“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体要求。有善心不难,难在有善举,有善举亦不难,最难在有善果。

  慈善也有成功和失败之分吗?著名企管专家谭小芳老师(官网www.tanxiaofang.com)表示,一个成功的慈善活动在带来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还有可能为行善者带来显著的利益,虽然这可能并非其初衷:而一个失败的慈善活动不仅不会创造正面的社会效益,还有可能为行善者带来道德风险和名誉损失。

  昨天上午我从北京过来的时候,飞机有一个报纸上登克林顿美国政府的前正要,他募集了57亿美元的资金会,英国的一个公司总裁捐了30亿美元。包括政府的前正要做慈善,我觉得确实是一种很新的现象。人类不论生活在东方或者西方,不论生活在古代或者当代,时空地域民族的差异,乃至文化上的差异,都不能掩盖人类特性需求的一致性和所面临的基本的生存共同性。许多一致性和共同性构成了超越时空地域和民族的界限的人类价值共同基础。

  著名企管专家谭小芳老师(预定企业慈善与社会责任讲座,请联系13733187876)表示,从慈善的角度上善施善行是人类共同的普遍的致上的价值,从中西自古以来都有慈善的传说和论说,虽然表述各不尽相同,但是义礼相近,比如说儒家和佛家基督教文化都含了恒长性的理想和普遍道德行的原则。给社会提供了必不可少的道德尺度,凝聚了一个无条件的慈善的尺度和人文关怀。每一个人自己生活的同时,也必须尊重他人,爱护他人。

  中国文化以儒家为主要代表的文化传统,一开始其实就是与慈善有缘,儒家思想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源源不断的文化主流,核心是讲人,从人趋于善,慈善思想是仁爱为中心构筑的几方面,一是民本思想,大同思想,义礼观,都有丰富的慈善体系,对中国后面的慈善事业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第一是他的仁爱思想,我觉得这是非常有价值的。仁是孔孟思想的核心内容,从儒家的观念来看,仁就是爱人,孔子的仁,就是一个道德感情和伦理范围相结合的一个范畴,实现仁,人们必须杨善抑恶,加强道德的修养,他认为仁者应该从孝地开始,孝地为人之本,从孝顺父母开始引出人的善良的本质。中枢之道是个人成人为人之法,孔子讲的是于立而立人,这表明人是一种责任,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推己利人的利他风尚和助人为善的精神。

  亚当?斯密在其鲜为人知的《道德情操论》中认为,最大的善是慈善,是一种达到了物我两忘、不分种类的普天之爱,这是人类最高的道德;最小的善就是怜悯之心,你不能帮助别人,但最起码会感同身受,这也是对人之所以为人的最低要求。其传遍世界的《国富论》对市场之善进行的著名解读其实与《道德情操论》一脉相承。

  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奉献精神就是企业家最大的善。企业家最初的动力可能源于自身和家族的生存和繁衍,但是超出这个之后就成了对社会的奉献。无论是李嘉诚、巴菲特还是比尔?盖茨,他们目前最大的动力一定是他们对员工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同时,企业家的行为也在昭示“平等交换”的社会精神,通过管理企业、调配社会资源、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体现了一种互利的社会原则。虽说中国自古就有“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慈善美德,但现代慈善理念和制度还处在启蒙、孕育阶段,将慈善常规化、可持续性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许多人在大灾大难的危机时刻才显伸手,甚至不少企业将慈善与公关、品牌建设、企业家名誉捆绑为一体,视野难免狭隘而偏颇。著名企管专家谭小芳老师总结了目前中国企业做慈善、做公益的几个特点如下,希望各位指点:

  一、企业做慈善的6大认识误区

  误区一:做公益就是奉献

  误区二:企业弱小时就不能做公益

  误区三:企业解决就业和纳税就是做公益

  误区四:企业做好事就不留名

  误区五:做公益就是作秀

  误区六:做公益一定增加成本

  二、企业做慈善的6个优势

  优势一:能改善企业声誉、提升企业形象

  优势二:能提高品牌知名度、增加顾客忠诚度

  优势三:能吸引、保留高素质员工

  优势四:能降低运营成本

  优势五:能增加销售额、市场份额

  优势六:能获得更多资源支持

  三、企业做慈善的6种模式

  模式一:公益主题活动

  模式二:公益慈善捐赠活动

  模式三:社区志愿者活动

  模式四:企业价值链社会责任活动

  模式五:企业公益创投

  模式六:创建社会型企业

  谭小芳老师表示,除了企业家身上表现的善之外,还通过慈善,体现人类区别于其他种群的美德,并对整个社会起到道德引导作用。企业家之善还有一个就是创新,因为没有垄断的权力,也没有其他的行政特权,在激烈的竞争中只有创新才能生存,所以真正的企业家是创新者、是利他主义者,也是英雄主义者。据笔者了解到的情况——实际情况是,在中国,有些财富排名靠前的富人几乎没有做过慈善,有些“巨富”并不在排行榜上,有些做过慈善的富人排名也不靠前。但即使如此,还是涌现除了不少的中国特色的企业家与慈善家——

  曹德旺——2009年2月12日,曹德旺家族宣布捐出其所占“福耀玻璃”总股本50.08%中的70%股份,额度达7亿股。按福耀玻璃当日收盘价6.05元/股计算,这部分股价市值达到40多亿元。2009年3月4日,福耀玻璃发布公告,称依照《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曹德旺如按计划捐赠即会触动全面收购要约。所以,曹德旺拟改变捐赠股份数为59,00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9.50%,并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批准后实施。如果这一捐赠得到批准,曹德旺将成为中国最慷慨的慈善家。

  周庆治——出资达1亿元的“南都公益基金会”于2007年5月11日正式成立。按照《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非公募基金会每年用于章程规定的公益事业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基金余额的8%”。因此,根据南都公益基金2007—2008年的资金支出情况,南都公益基金会2008年必须支出的资金达上百万。为了保持基金会本金充足,南都集团还在集团内部另设2亿元的留本冠名基金,每年为南都公益基金捐款5%的增值部分以作补充。

  王健林——去年雪灾,万达集团在大连市第一个捐款600万元,向受灾最严重的6个省各捐100万元;汶川地震发生后,万达集团在震后第一天向四川灾区捐款500万元,成为全国第一家向灾区捐款的企业,随后累计捐款更达1.05亿元人民币。在教育方面,“大连大学”等学府都是受益者。2005年6月,万达集团带头向大连市有关部门捐助500万元,成立了全国首支“农民工援助基金”,决定从2007年起为该基金每年注资100万元,使基金规模达到1000万元。

  当谈到慈善活动时,企业高层主管们越来越觉得自己夹在评论家和投资者当中左右为难,前者要求自己承担更多“社会责任”,而后者又不断施压,要求自己实现短期利润最大化。因此,许多企业希望自己的慈善活动能更有战略性。但是,当前所谓的“战略性慈善活动”其实一点也不具备真正的战略性,而且它们又常常不能达到慈善活动的特别效果。慈善活动越来越多地成为企业公关或广告的一种形式,而企业赞助某些备受瞩目的慈善事业的目的只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形象。

  但是我们可以从真正意义上的战略性角度来思考企业的慈善活动。企业可以利用慈善活动来改善自己的竞争环境,即企业经营所在地的商业环境的质量。利用慈善活动来改善竞争环境能够使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统一起来,并能够使公司的长远业务前景得到改善。此外,企业在改善竞争环境时,能够做的不只是捐几个钱而已,它们还能够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和关系来支持慈善事业。由此产生的社会效益远远超出了个人捐赠者、基金会甚至政府所能提供的。

  然而,这一新思路要求企业在捐赠活动的方式上要有根本性的转变。例如,慈善捐赠可以改善教育,提高当地生活质量,从而使企业自身受益。此外,慈善活动也可以影响当地市场的规模和质量,遏制当地腐败现象的发生,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以改善经营环境为着眼点的慈善活动与现今通行的慈善实践在立足点上是截然相反的。要想慈善活动转而以改善环境为中心,企业就必须超越目前的通行做法,变得更为缜密。虽然这样花的气力要多一些,但是,这种新的慈善方式将大大提高企业慈善活动的成效。

推荐
谭老师助理:13733187876 官网www.jungle.org.cn
类别:总裁观察 |   浏览数(3348) |  评论(0) |  收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目前已输入 0 个字。
表情 [更多]
匿名评论
登陆账号: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看不清楚,换一张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