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
姓名: 张从忠
领域: 企业战略  市场营销  领导艺术  其它类别  商业模式 
地点: 江苏 南京
签名: 电商培训模式-世界咖啡与传统企业电商规划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5165
  • 博客访问:5644338

专家文章

非人力资源观察五:中产阶级快乐时光 2012-03-13

标签: 非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  

  作者:张从忠老师

  提到香港美食家蔡澜,最广为人知是他的美食评论。蔡澜(1941年8月18日生于新加坡),广东潮州人,通晓潮州话、英语、粤语、普通话、日语、法语,曾留学日本,22岁的时候以电影入行。他操刀了邵氏鼎盛时期的众多作品,更监制了成龙系列电影。之后他忽然意识到电影再好,也是别人的事情,而自己竟然为别人的事忙碌了40年!这时的香港社会真是太忙碌了,作为香港主流人群的中产阶级早就被银行贷款所绑架(沦为房奴、卡奴、车奴),他敏锐地发现,这些大都市的人们需要轻松的文字来温暖或抚慰—下心灵。

  在他看来: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吃吃喝喝,要为兴趣而工作;不是象大部分香港人一样披星戴月地“讨”生活,更不是象中国内地下岗工人一样百无聊赖地“熬”生活,他以“享受人生”为正业。他的老友金庸说:“琴棋书画、酒色财气、吃喝嫖赌,文学电影,他什么都懂。”所以,蔡澜是一个“真实的人”,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玩家”。

  一、赢在不吃独食

  蔡澜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与读者、观众和朋友,一起吃”。以下是他为了应付各路记者而写的一篇自我访问。

  问:“你能不能准确地告诉我,今年多少岁了?”

  答:“又不是瞒年龄的老女人,为什么不能?我生于一九四一年八月十八日,属蛇,狮子座,够不够准确?”

  问:“血型呢?”

  答:“酒喝得多,xo型。哈哈。”

  问:“最喜欢喝什么酒?”

  答:“年轻时喝威士忌,来了香港跟大家喝白兰地,当年非常流行,现在只喝点啤酒。其实我的酒量已经不大。最喜欢的酒,是和朋友一齐喝的酒,什么酒都没问题。”

  问:“红酒呢?”

  答:“学问太高深,我不懂,只知道不太酸,容易下喉的就是好酒,喜欢澳洲的有气红酒,没试过的人很看轻它,但的确不错。”

  问:“你整天脸红红的,是不是一起身就喝?”

  答:“那是形象差的关系。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整天脸红,现在的人一遇到我就问是不是血压高?从前,这叫红光满面,已经很少人记得有这一回儿事。”

  问:“什么是喝酒的快乐,什么是酒品,什么是境界?”

  答:“喝到飘飘然,语喃喃,就是快乐事,不追酒、不头晕、不作呕、不扰人、不喧哗、不强人喝酒、不干杯、不猜枚、不卡拉ok、不重复话题,这十不,是酒品。喝到要止即止,是境界。”

  问:“你是什么时候成为食家的?”

  答:“我对这个家字有点反感,我宁愿叫自己做一个人,写作人,电影人。对于吃,不能叫吃人,勉强叫为好食不者吧。我爱尝试新东西,包括食物。我已经吃了几十年了,对于吃应该有点研究,最初和倪匡兄一起在《壹周刊》写关于吃的文章,后来他老人家嫌烦,不干了。我自己那一篇便独立起来,叫《未能食素》批评香港的餐厅。一些就几年,读者就叫我所谓的食家了。”

  问:“天下美味都给你试过了?”

  答:“这问题像人家问我,什么地方你没去过一样。我每次搭飞机时都喜欢看航空公司杂志后页的地图,那么多的城市,那么多的小镇,我再花十辈子,也去不完。”

  问:“要什么条件,才能成为食家?”

  答:“要成为一个好吃的人,先要有好奇心。什么都试,所以我老婆常说要杀死我很容易,在在我尝试过的东西里面下度好了。要做食评陈,先别给人家请客。自己掏腰包。才能保持公正。尽量说真话,这样不容易做到。同情分还是有的,对好朋友开的食肆,多赞几句,无伤大雅,别太离谱就是。”

  问:“做食家是不是自己一定要懂得煮?”

  答:“你又家家声了。做一个好吃者,食评陈,自己会烧菜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我读过很多影评人的文章,根本对电影制作一窃不通,写出来的东西就不够分量。专家的烹调过程看得多了,还学不会,怎么有资格批评别人?”

  问:“什么是你一生中吃过的最好的菜?”

  答:“和喝酒一样,好朋友一齐吃的菜,都是好菜。”

  问:“对食物的要求一点也不顶尖?”

  答:“和朋友,什么都吃。自己烧的话,可以多次一点功夫。做人千万别刻薄,煮一餐好饭,也可以消除寂寞。我年轻时才不知愁滋味地大叫寂寞,现在我不够时间去寂寞。”

  问:“做人的目的,只是吃吃喝喝?”

  答:“是。我大半生一直研究人生的意义,答案还是吃吃喝喝。”

  问:“就那么简单?那么基本?”

  答:“是。简单和基本最美丽,读了很多哲学家和大文豪传记,他们的人生结论也只是吃吃喝喝,我没他们那么伟大,照抄总可以吧。”

  作为香港名流,蔡澜与黄沾、倪匡、金庸同称“香港四才”,他的成功手段应该是:“吃出学问,吃出人脉,吃出粉丝。”

  金庸说蔡澜:论风流多艺我不如蔡澜,他是一个真正潇洒的人。

  黄沾说蔡澜:他是我最值得信赖的朋友。

  倪匡说蔡澜:蔡澜这小子写什么像什么。有一次,他冒了我的名字,把自己的剧本交给某制片人,结果对方即刻交剧本费给我。如果我死了,他会第一个来凭吊我。

  成龙也是蔡澜先生的朋友,他说:“对于满身伤痕的俗世凡人,友谊是抚平伤痕和重新注入动力的仙丹良药,而有蔡先生这样一个朋友的友谊,更可以说是上帝特别的眷顾。”

  蔡澜最大的梦想是当个青楼老板,“像古时候那样开个青楼,有一群有知识的女子围绕身边。”身为男人,生活方式里不可缺少的一环是与女人打交道,在这方面,蔡澜也很有自己的特色,金庸评他“女友不少,但皆接之以礼,不逾友道”,又评“他说黄色笑话更是绝顶卓越,听来只觉其十分可笑而毫不猥亵,那也是很高明的艺术了”。他甚至还举双手赞成婚外情,但同时又拥有稳定的婚姻,对此他说:“妈妈催婚,我很孝顺,婚姻稳定,是我结婚时作的诺言,我遵守诺言,父母教的。立场并不矛盾,只是喜欢身边多几位美女。”

  曾经有很多人都问过蔡澜,电影人、美食家、商人,你究竟是做什么的?蔡澜说:“我只想做一个人,这并不容易。做人就是努力别看他人脸色,做人也不必要给别人脸色看……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份互相的尊敬。所以我不管对方是什么职业,是老是少,我都尊重。”

  人生总是漂浮不定的,我们为什么能够稳住呢?好像船上有一个锚,我们有最传统的信条:“孝顺父母、守时、对朋友好。”所以,蔡澜始终坚持答应朋友的事情一定做到,互相尊重,就能得到朋友的信赖。

  蔡澜的潇洒背后并不是人们所看到的表面那样轻松,读书时为了能看懂外文电影,他上午读中文学校、下午读英文学校;他始终保持惊人的阅读量,“如果一个写作人不喜欢看书,他就没资格做写作人”。时至今日,他仍两袖清风,每天仍在为生活而努力:“我是很努力很努力做人,这样才有今时今日。”

  1989年黄沾、蔡澜、倪匡曾合作主持的电视节目《今夜不设防》创造了香港同时段电视节目的收视纪录。1997年蔡澜主持之电视节目有《蔡澜人生真好玩》及《蔡澜叹世界》。2008年,蔡澜主持TVB电视节目《蔡澜叹名菜》。2009年,年近7旬的才子蔡澜重出江湖,牵手深圳卫视,打造美食王牌节目《蔡澜食尚》,并担任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2010年,主持TVB节目《蔡澜品味》。

  二、同吃表示关系亲近

  记得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人的本性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发展是传宗接代的意思)”。无论在何时何地,人都需要吃喝、呼吸、生育、睡觉以及排泄大小便,这是人性,也是人的天性。

  为了获得食物,早期人类自然地形成了一种群体内部互助模式,对于捕获的猎物群体成员具有共有的权力。原因是,早期人类获取食物的能力非常不稳定,有人做过统计,六个人协作捕猎和一个人单独捕猎其风险降低了约80%。另一种情况是,一个捕猎小组也有可能连续多日一无所获,所以他们需要别的小组成员接济一些食物;对于那些捕获了大型猎物的小组来说,假如他们捕获的是一头野牛,这时他们拥有的肉食量,就会远远超过捕猎小组成员在未来几日内的食量总和;在没有发明可行的保鲜方法之前,把多余的肉食分配给其他小组成员们食用,也可以换取这些成员下一次对自己的接济权力;由于食物贮存的瓶颈和人类耐受饥饿能力的限制,人类必须将一无所获的风险进行分摊和稀释,所以共享猎物是一个群体和所属个体成员之间最现实和最明智的选择。直至今日聚餐仍然是人类社会最为普遍的联络情感的方式,分享食物也是人类最为普遍的表示友好的方式。

  在我们中国人的眼里,人与人之间最可靠的,是“血缘”。所以,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人们总是要想方设法把非血缘关系转化为血缘关系,比如“父母官”、“子弟兵”、“兄弟单位”等等。血缘关系中,最亲的是母子。母子关系,说得白一点,就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兄弟、乡亲,则是“同吃”的关系。“乡”这个字,甲骨文的字形是:当中一只饭桶,一边一个跪坐的人。所以,乡,就是“同吃一锅饭”的意思。实际上,只要是“同吃一锅饭”的人,比如部队里的战友,单位上的同事,也都多多少少有些兄弟般的情分。如此一来,吃同一食物的人也可以被看作是有血缘关系了,因为食物是生命之源。吃了同一种食物,就有了同一生命来源,岂能不是兄弟?所以,世界上不少民族都有这样的习俗:如果你能和他们一起进餐,哪怕是只吃一口食物或只喝一口牛奶,便不必害怕被视为敌人。大家围在一起吃饭,是一个熟悉的过程,是一个相识相知的过程,是一个合作无间的开始,通常水酒一杯,就是阿里巴巴打开财富之门的钥匙。在饭局里如鱼得水的人通常都是官场上混得比较如意之辈。吃政治饭,则关系到会不会吃、懂不懂吃;就关系到会不会做人,会不会做官,会不会打仗,甚至能不能得天下。总之,共餐的目的,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血缘的认同;共餐的目的,在于人情,在于血缘,而亲与疏、敌与友,竟在于“共食”与否。

  钱钟书说:“吃饭还有许多社交功能,比如联络感情、谈生意等等。”吃的文化是交朋友最好的武器。在中国,饭局无处不在:结婚有饭局,升学有饭局,赔礼有饭局,办事有饭局,过节有饭局,跳舞有饭局,打球有饭局,开业有饭局。实在无事,随便编个理由也要办一场。对中国人来说,饮食之道,也是人情融和之道。可以是一场饭局,也可以是亲朋好友之间的沟通交流,或者一个生意场上的谈判,在这一点上,与西方人自居一隅,各自分餐有着文化根源上的区别。易中天说,中国人喜欢请客吃饭,并不是中国人好吃,而是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群体意识使然。所以,看一个人经常混迹于何类饭局,几乎可以洞悉其兴趣、爱好、财富、身份、地位。

  饭局在中国,也是一个人的社会身份认同体系。一个人的饭局多,意味着这样几个潜台词:他是有很多朋友的人;他是重要的人;他是受欢迎的人;他是事业有成的人。没人带你玩,是一种比失业、失恋和失明更令人恐怖的事情,这意味着你成了社会的弃儿。所谓人脉、所谓圈子、所谓社会关系,所谓生意和交易,最后统统绕不开饭局。酒肉穿肠过,交情心中留,一场饭局下来,各人得到了一张金额不等的社会关系信用卡。透过饭局里的中国人,看得到饮食之道里的政治利益、社会关系、人际规则和文化滋味。广州某少妇形象生动地总结出了饭局与人生:“恋爱就是无数个饭局,结婚就是一个饭局”。

  2013年3月13日南京

推荐
电商培训模式-世界咖啡与传统企业电商规划
类别:生活礼仪 |   浏览数(3975) |  评论(0) |  收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目前已输入 0 个字。
表情 [更多]
匿名评论
登陆账号: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看不清楚,换一张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